材质要求:可塑性、弹性、可透性、透气性、韧性。如杉树皮、柳木、纸皮、三合板等
宽度:周长为肢体周径的4/5-5/6
厚度:0.3-0.4CM
长度:不同骨折部位的夹板长度各异
前侧板:上超肩上3cm,下至肘横纹上3cm
后侧板:上超肩上3cm,下至肱骨内、外髁水平
内侧板:上至腋下,下至肱骨内髁上缘
外侧板:上超肩上3cm,下至肱骨外髁上缘
运用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上端骨折
屈肘90度
前侧板:上平腋部,下至肘横纹上3cm
后侧板:上平腋部,下超肘下3CM
内侧板:上至腋下,下超肘下3CM
外侧板:上平腋部,下超肘下3CM
运用
肱骨下段骨折
肘部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间骨折等
前侧板:上至肘横纹下2cm,下至腕横纹下1cm
后侧板:上至尺骨鹰嘴,下至掌骨背侧中上部
内侧板:上至肱骨内髁下方,下至小指指掌关节处
外侧板:上至肘横纹下2cm,下至第一掌骨基底部
中立位超肘夹板
屈肘90度
前侧板:上超肱骨内髁3cm,下至腕横纹下1cm
后侧板:上超肱骨外髁3CM,下至掌骨背侧中上部
内侧板:上超尺骨鹰嘴尖3CM,下至小指指掌关节处
外侧板:上至肘横纹下2cm,下至第一掌骨基底部
旋后位超肘夹板
屈肘90度
前侧板:上至肘横纹下2cm,下至腕横纹下1cm
后侧板:上超尺骨鹰嘴尖3CM,下至掌骨背侧中上部
内侧板:上超肱骨内髁3CM,下至小指指掌关节处
外侧板:上至肱骨外髁3cm,下至第一掌骨基底部
前侧板:上至前臂中段,下至掌心部
后侧板:上至前臂中段,下至手背中下部
内侧板:上至前臂中段,下至腕横纹下2cm
外侧板;上至前臂中段,下至第一掌骨基底部
前侧板:胫骨结节到踝关节上2CM
内侧板:胫骨内側髁到内踝尖
外侧板:胫骨外侧髁到外踝尖
后侧板:胭横纹下2CM到跟骨结节
前侧板:胫骨结节到踝关节上2CM
内侧板:胫骨内侧髁至超跟骨底部2CM
外侧板:胫骨外侧髁至超跟骨底部2CM
后侧板:腘横纹下2CM至超跟骨底部2CM
根据骨折部位,用棉花制作大小、厚薄及形状与肢体外形相吻合的固定垫,如平垫、分骨垫、抱骨垫等。
每个固定面都先垫后板为原则
板间距1-1.5CM
板两端勿超过棉垫
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中央
扎带梱绑先中间后远端再近端
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
1、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骨折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
2、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过处理伤口闭合者。
3、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板状石膏的制作标准
石膏绷带的厚度及宽度的选择
常规:宽度为最大肢体周经的一半,厚度为上肢8-12层,下肢12-16层
根据石膏固定的部位,如下肢长腿石膏膝部必须特别加厚
患者的配合程度,如儿童患者无法配合治疗者,石膏应适当加厚,防止断裂
所需要的塑型时间,石膏越厚,则可塑型时间变短。
在骨隆突的部位先放好衬垫
需加固部位放置石膏条以增加抗折强度
加固部位反复绕以加强抗折力度
由肢体的近心端向远心侧缠绕,且以滚动的方式进行
每一圈石膏绷带应盖住上一圈石膏绷带的下1/3
石膏绷带需要上下移动时,要提起绷带的松弛部并向肢体的后方折叠,切不可翻转绷带。
整个石膏的全部厚度,以不致折裂为原则,一般8-12层。
应用红色铅笔在石膏上标明包扎石膏的时间,有创口的可将创口位置标明或将开窗位置划好。
1.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固定
2.关节扭伤、挫伤、肢体软组织损伤后的固定。
3.肢体神经、血管、肌腱损伤或断裂手术修复后的固定
4.骨关节的急、慢性炎症
5.矫形术后的固定
肘部骨折固定
石膏托上至腋下2cm,下至腕横纹下2cm或第5掌指关节处。
再根据具体情况将肘关节置于半屈伸位、屈肘90度位、极度屈曲位等,前臂根据具体情况旋前、旋后或中立位。
运用于肱骨近端骨折
近端腋下2cm,远端至第五掌腕关节处
腕部石膏固定远端至掌横纹,近端至前臂中上段
适用于桡骨远端骨折
前臂骨折,尤其是尺桡骨弓形变
近端至腓骨小头下2cm,远端至足趾远端1cm。
“U”型石膏+短石膏托固定
近端至髌上10cm,远端至足趾远端1cm
近端至小腿中下段,远端至足趾远端1cm。
本文来源:陶雨婷Christina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