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对患者是灾难性的,对于医生也是棘手的难题,其中以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最为多见。回顾近些年胫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结合南方医院经验,我们认为:开放性骨折、高能量损伤、吸烟等是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看到了大量胫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患者:
一
解剖因素
胫骨前内侧缘为皮包骨结构,一旦骨折后极易发生开放性伤口,其血运较弱的特点也决定其骨折愈合能力及抗感染能力均相对较弱。
二
暴力因素
成人胫骨高度与轿车的前保险杠高度相当,车祸撞击伤中胫骨骨折的发生率很高。此外,在进行一些高强度运动时,也易造成胫骨骨折。
三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如何判定感染?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见骨腐蚀现象
反应性新骨但不是骨痂
远离骨折部位的新骨形成
2、CT检查
提供高分辨率骨结构的多维重建
能检测到皮质及髓内的死骨,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
能准确定位骨内瘘管,皮肤窦道形成的原发部位
3、核磁共振检查
清晰显示骨髓及周围软组织的结构及病理变化
较CT的敏感性更高
对于感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感染后3-5天)
敏感性:82%-100%;特异性:75%-99%
4、核医学检查
白细胞扫描的标记物为Tc99m-HMPAO,Indium(111) 等,诊断慢性骨髓炎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68%。但在我国尚未推广普及。FDG-PET (氟-18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慢性骨髓炎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92%。
对于上述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PET明显更佳。
实验室检查:
南方医院通过对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以及降钙素原的综合考虑来判定感染。2013年Stucken等在JBJS杂志上发表的文献指出无明显感染征象的骨不连患者,若白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三项指标均高于正常时,存在感染的风险为100%。
诊断要点:
病史与体征 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
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PET-CT、白细胞扫描等
实验室检查 WBC、ESR、CRP、PCT等
微生物鉴定 微生物培养、PCR鉴定技术等
-
病理学检查 炎性细胞浸润、死骨形成等(金标准)
2017年AO组织制定了骨折术后感染的专家共识(MetsemakersWJ.Injury.2018;49(3):505-510),符合以下四项之一即可确诊骨感染:
①组织病理学
②与骨或者内植物相通的窦道
③术中发现脓液
④细菌培养阳性
四
胫骨慢性骨髓炎分型
Cierny 和 Mader 等人在 1985 年制定的成人骨髓炎分型标准,根据骨髓炎病灶所在解剖部位和患者的生理状态将骨髓炎分为四型。本文不同胫骨慢性骨髓炎分型即以此为标准。
数字代表骨的解剖学分型,字母代表患者的生理状态。
Stage-1 为髓内型,
Stage-2 为皮质型(表浅型),
Stage-3 为限局型,
Stage- 4为弥散型。
A 型,患者生理功能正常,免疫及血液循环系统正常;
B 型,全身或局部生理功能异常;
C 型,全身情况差,预后不良。
五
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整体原则
全身处理
戒烟
营养支持
糖尿病控制
免疫支持
抗生素应用
全身抗生素
英国指南:静脉2周 + 口服4周
最新研究:若去除内固定 6 周,若保留内固定 12 周
局部抗生素联合使用
局部处理
充分清创
死腔处理及覆盖
骨骼稳定
-
重建
治疗--清创
清创原则:清除所有坏死、失活组织
清创理念:将感染病灶当作低度恶性肿瘤处理,将难以控制的骨感染转化为可以修复的骨缺损
清创范围:扩大清创,达正常组织5mm
临界清创(<5mm):复发率 28%
扩大清创(>5mm):治愈率 100%
彻底清创是骨感染治疗的前提,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本文来源:南医创骨
本文作者:余斌 胡岩君
如果你想把你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你,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
投稿邮箱:sherry.hu@haoyi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