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上髁炎(俗称“高尔夫球肘”)通过保守治疗仍有疼痛等症状,且持续6个月以上,即可定为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此时手术治疗成为关键选择。传统的手术方法主要以切开清理Nirschl术式为主,而关节镜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肱骨内上髁炎的清理中。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技术具有精准、安全、恢复快等优势,为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肩肘外二科张川团队首次成功将关节镜下内上髁炎精准清理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SCI收录期刊《Arthroscopy Techniques》上报道了这一技术。(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2212-6287(23)00336-5)。该技术同样适用于肘管综合征中的尺神经原位松解。本文将介绍这一肘关节镜技术操作的要点及其核心优势。
一、技术操作要点分步解析
1. 术前精准标记:锁定病变 “靶区”
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在患者清醒状态下,需通过触诊明确肱骨内上髁前方的压痛区域并标记范围,同时结合前臂抗阻旋前等试验判断病变涉及的具体范围。此外,超声检查可精准定位病变区域,排查是否合并尺神经卡压或不稳定,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操作关键:压痛区域标记需清晰明确,确保术中清理范围与压痛区域匹配。
2. 麻醉与体位:创造舒适操作空间
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臂近端绑缚止血带,患肢外展 90° 并轻度外旋置于侧台,肘关节保持轻度屈曲。术者立于患肘尺侧,助手立于桡侧并协助固定前臂,为手术操作预留充足空间。
操作关键:止血带位置需靠近上臂近端,患肢外展外旋让肘内侧正对术者以方便操作。
3. 建立双入路:微创通道的精准构建
两个内侧入路位于肱骨内上髁前1cm处并上下各 2-3cm 位置,用11号尖刀做两个 4-5mm 长的小切口,分别作为观察入路和工作入路。从远端切口插入镜鞘和鞘芯,钝性分离皮下组织与深筋膜间隙,确认内上髁位置后插入关节镜;近端切口插入射频设备,射频和镜头在皮下 “会师”,为后续操作建立通道。
操作关键:切口长度仅需容纳镜鞘和器械即可,钝性分离皮下避免损伤浅表神经血管,确保通道安全。
图注:两个入路位于内上髁前方1cm并上下各2-3cm位置,尺神经标记于内上髁后方,术中标记呈笑脸状
图注:近端入路观察,远端入路操作,进一步清理深筋膜和皮肤之间的组织,显露二头肌肌腱向前臂内侧延伸的筋膜和与其垂直相交的前臂屈肌群筋膜。
4. 显露肌群内外边界:精准识别解剖结构
通过射频设备分离皮下组织,沿内上髁向外侧远端分离,显露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外缘,并部分切开肱二头肌腱膜,显露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外缘和肱肌远端内缘之间的间隙;同时向内侧分离,辨识尺侧腕屈肌肱骨头与尺骨头之间的间隙,明确屈肌总腱腱束的后缘,从而完整显露屈肌 - 旋前圆肌肌群的外缘和内缘。
操作关键:分离过程中需避开前臂内侧皮神经等浅表结构,镜下实时观察确保解剖层次清晰。
图注:显露前臂屈肌群后缘,显露前臂内侧皮神经,切开旋前圆肌和肱肌之间的间隙,确定旋前圆肌的外缘,打开旋前圆肌和肘肌之间的间隙
5. 精准清理病变:靶向去除病灶组织
根据术前标记的压痛区域和超声定位结果,自内上髁近端和旋前圆肌外缘用射频剥离旋前圆肌肱骨头和桡侧腕屈肌起点肌腱,根据术前压痛区域,向远端精准清理 2cm 范围内的变性组织。清理过程中需避免向深部剥离,防止损伤尺侧副韧带前束和位于旋前圆肌和肱肌之间的神经血管;必要时可对内上髁进行脱皮质和微骨折处理,促进组织修复。
操作关键:镜下放大视野下操作,确保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同时保护正常韧带结构。
图注:射频清理旋前圆肌起点,刨刀清理屈肌总腱起点
6. 尺神经探查松解:兼顾并发症处理
对于合并尺神经卡压的Ⅱ型患者,需在清理病变后进一步松解尺神经。通过射频设备紧贴内上髁后方剥离肘尺管支持带,清除尺神经沟内的骨性占位或软组织粘连,全程避免干扰尺神经基底部组织,保持尺神经稳定性。
操作关键:松解范围以解除卡压为目标,避免过度游离影响神经血供。
图注:术前超声确认病变部位和尺神经情况,切除部分肘管支持带,向近端松解肘关节支持带以进一步松解尺神经,完全显露内上髁和其后方的尺神经,鞘芯自近端入路插入向后侧剥离保护尺神经下清理内上髁,尺神经松解后可见表浅走行的前臂内侧皮神经
二、技术核心优势
1. 微创精准,创伤更小
仅通过两个4-5mm的微小切口完成手术,相较于开放手术4-5cm 的切口,显著减少皮肤疤痕和软组织损伤,术后疼痛更轻,患者接受度更高。
2. 可视化操作,安全性高
关节镜下视野放大10倍以上,可清晰辨识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神经等关键结构,避免开放手术中因视野受限导致的神经、韧带损伤风险。
3. 功能保护更优
手术全程保留内侧关节囊和内侧副韧带,最大程度维持肘关节稳定性,降低术后外翻畸形或不稳的发生概率。
4. 恢复更快,并发症少
微创手术减少了术后炎症反应,患者可早期开展功能锻炼,恢复时间较开放手术明显缩短,且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总结
肘关节镜微创治疗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通过精准的术前评估、规范的分步操作和可视化的镜下视野,实现了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的治疗目标。该技术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术后体验,为顽固性肱骨内上髁炎的外科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微创选择,同时该技术可以用于肘关节综合征尺神经的原位松解,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介绍
张 川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肩肘外二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方向肩肘骨创伤、肩肘关节镜和关节置换
韩国Ewha大学肩肘外科专业国际访问学者,比利时鲁汶大学创伤骨科AOTrauma Fellow,巴黎Hartmann医院运动医学和关节镜访问学者,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华盛顿安德森骨科研究院访问学者
学会任职:
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肩肘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肩肘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师分会健康科普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会(YCOA)运动医疗分会委员
中国骨科菁英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微创专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肩肘委员会委员
SICOT中国肩肘外科委员会委员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张川>,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