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写过一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的是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政权地区中的小块红色区域能够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类似的,室早发生的时候,心室肌一个局灶的刺激,可以引起整个心室肌的提前激动。
人卫第9版内科学教材对室性早搏的定义是这样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心搏。
心电图表现为: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常超过0.12秒、宽大畸形;
②ST 段与T波的方向与ORS 主波方向相反;
③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后可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对于普通的医学生或者普通临床医生,了解到这里,已经足够了。但对于电生理医生,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不仅要能诊断室早,还要能定位室早。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室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呢?
大概原因有二:①锁定大概的标测区域,缩小标测范围,②指导消融术中穿刺部位(动脉or静脉?)及耗材的选择。
室早的好发部位如下图所示:
其中,RVOT部位室早最为多发。
其实,室早是心脏解剖基础上心肌电活动的面纱。
因此,要揭开这层面纱,我们要先唠叨一下基本的心脏解剖,特别是左、右心室的解剖。
在搬出奈特图谱镇楼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两幅图。
第一张图:前后位视角下的左右心室。这张图展示的是左右心室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心脏转位,右室位于左室的右前方。
第二张图:头位视角下流出道部位的左右心室及室间隔。该图不仅可以提示左右心室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展示室间隔的位置,以及室间隔与心室游离壁之间的位置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详细的左右心室内部结构。
上图详细显示了右心室的结构,从上而下分别为肺动脉瓣、动脉圆锥部、三尖瓣环、右室心尖部。
上面两幅图则展示了左室内的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左室流出道、左前乳头肌、二尖瓣环、左后乳头肌、左室心尖部。
通过体表心电图对室早进行定位,是基于心电图是心电综合向量在不同导联上的投影这一基础。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能够根据体表心电图反向进行室早的定位。
某导联上出现R波提示心电综合向量方向与该导联方向一致,出现S波提示方向相反,正负双向则提示心电向量与该导联方向同时有相同和相反的成分。
下面我们聊聊怎么根据体表心电图进行室早的定位。
肢体导联反映额面的心电活动。
如果Ⅱ、Ⅲ、aVF导联正向提示除极方向向下,室早的起源处于高位,如左室/右室流出道部位、AMC区、左前乳头肌、二尖瓣环高位、三尖瓣顶部等,此部位起源室早在II、Ⅲ、aVF导联上产生高大的R波。如果Ⅱ、Ⅲ、aVF导联负向提示除极方向向上,室早的起源处于低位,如右室心尖部、三尖瓣底部、左室心尖部、二尖瓣环底部、左后乳头肌等,上述部位起源室早在II、Ⅲ、aVF导联上产生深大的S波,或呈QS型。居于中间的部位起源的室早,如三尖瓣环、二尖瓣环等,在II、Ⅲ、aVF导联上呈正负双向。
Ⅰ导联反映左右方向的心肌除极向量。I导联正向,提示除极方向向左;I导联负向,提示除极方向向右。三尖瓣环游离壁、后间隔起源的室早Ⅰ导联多呈R型。而前间隔起源室早在Ⅰ导联上多呈QS型,中间隔起源室早在Ⅰ导联上则呈正负双向。
aVR、aVL导联也可以辅助判断心肌除极的上下方向。高位起源的室早,在aVR、aVL导联上产生S波;低位起源的室早,在aVR、aVL导联上产生R波;中位起源的室早,在aVR、aVL导联上呈正负双向。同样的,aVR、aVL导联也可以判断心肌除极的左右方向。右侧起源的室早,在aVR导联上呈S波,在aVL上呈R波;左侧起源的室早,在aVR导联上呈R波,在aVL上呈S波。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的心电活动,在判断室早起源时可以明确前后位关系。这里的前后位关系包括左右心室的前后位关系,以及在某一心室腔内(如已经定位到右心室)位置的前后。
如前所述,右室位于左室的右前方。因此,当V1导联呈深S波时,提示起源部位偏前,更考虑右室起源;当V1导联呈R波时,则提示起源部位偏后,更考左室起源。
正常人胸前导联,V1至V6的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R/S比值逐渐变大,R波与S波大致相等、R/S接近1的导联称为移行导联。正常人在V3或V4导联移行。
移行越早,提示室早起源越靠后;移行越晚,越靠前。这一规律需要以窦性心律时候的移行为基准,与窦律时的移行导联进行对比。
例如,上图中RVOT的点1部位起源的室早,在V1-V5导联上的形态如图所示,移行较晚。
另一个判断左右心室起源的指标是V2S/V3R比值。
曾有一项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当比值>1.5时考虑是右心室来源;当比值<1.5时考虑是左心室来源。
综合上述内容,下面是关于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1.根据V2S/V3R比值和胸前导联移行早晚判断左/右心室起源;
2.根据Ⅱ、Ⅲ、aVF导联和aVR、aVL导联判断位置的高低;
3.根据I导联和aVR、aVL导联判断位置的左右;
4.根据胸前导联移行早晚判断位置的前后。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陈嘉医学学习笔记>,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