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心血管系统急症往往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且病情凶险,这对临床医师的急救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合理应用各类心血管活性药物尤为关键。本文拟重点探讨五种常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儿茶酚胺类制剂等)的临床应用方案,具体涵盖给药途径、剂量调整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
一、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32岁,因蜂蜇伤后突发面色苍白、喉头水肿、血压测不出(70/40mmHg),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肾上腺素0.5mg大腿外侧肌注,同时建立静脉通路,5分钟后血压升至90/60mmHg,但仍有喘鸣音,遂以0.1mg/min速度静脉泵入肾上腺素(4mg+5%葡萄糖500mL),30分钟后症状完全缓解。
1、抢救过敏性休克
适应证:用于抢救过敏性休克;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或肌注:0.5-1mg。静脉滴注:0.1-0.5mg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 mL。若疗效不佳,可改用4-8mg 静滴(溶于5%葡萄糖液500-1000mL);
禁忌证:心绞痛、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患者禁用;
起效时间:皮下注射后吸收差,且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临床上一般采用静脉滴注,静脉给药后起效迅速,停止滴注后作用时效维持1-2分钟。
2、抢救心脏骤停
适应证:用于心脏骤停的抢救;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或心内注射:0.25-0.5mg以10mL生理盐水稀释;
禁忌证:同上述禁忌证情况(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同上述起效时间相关描述。
3、治疗支气管哮喘
适应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0.25-0.5mg,必要时每4小时可重复注射一次;
4、延长浸润麻醉药作用时间
适应证:延长浸润麻醉药的作用时间;
用法用量:加少量(约1:200000-500000)于局麻药中(如普鲁卡因),在混合药液中,浓度为2-5μg/mL,总量不超过0.3mg。
5、制止鼻粘膜和齿龈出血
适应证:用于制止鼻粘膜和齿龈出血;
用法用量:将浸有1:20000-1:1000溶液的纱布填塞出血处。
6、治疗荨麻疹、枯草热、血清反应等
适应证:用于治疗荨麻疹、枯草热、血清反应等;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1:1000溶液0.2-0.5mL,必要时再以上述剂量注射一次。
二、去甲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68岁,脓毒症休克(平均动脉压 55mmHg),经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初始以去甲肾上腺素0.05μg/kg/min中心静脉泵入,根据平均动脉压监测数值调整至0.3μg/kg/min,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同时监测四肢末梢灌注及乳酸水平。
1、急性低血压状态的血压控制
适应证:用于急性低血压状态的血压控制,如嗜铬细胞切除术、交感神经切除术、脊髓灰质炎、脊髓麻醉、心肌梗死、败血症、输血和药物反应等情况引发的血压控制问题;
用法用量:成人:采用静脉滴注方式,开始剂量为16-24μg/min,评估患者反应并调整剂量,平均维持剂量为4-8μg/min。儿童:静脉滴注,开始按0.02-0.1μg/kg/min滴注,并根据需求调节滴速;
起效时间:皮下注射后吸收差,且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临床上一般采用静脉滴注,静脉给药后起效迅速,停止滴注后作用时效维持1-2分钟,主要在肝内代谢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肾排泄,仅微量以原形排泄。
2、心脏骤停和严重低血压的辅助治疗
适应证:用于心脏骤停和严重低血压的辅助治疗,如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休克、心跳骤停复苏后血压维持等情况;
用法用量:同上述急性低血压状态的血压控制用法用量(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情况调整);
禁忌证:无;
起效时间:同上述起效时间相关描述。
三、多巴胺的临床应用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5岁,急性前壁心梗后出现心源性休克(CI 1.8L/min/m²),尿量<0.5mL/kg/h。初始以多巴胺5μg/kg/min改善肾灌注,联合多巴酚丁胺10μg/kg/min增强心肌收缩力,24小时后尿量恢复至1mL/kg/h。
1、因心梗、创伤、心脏手术、肾衰、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且补充血容量后仍未纠正,尤其是伴少尿且周围血管阻力正常/较低者
适应证:适用于上述因素引发休克,在补充血容量后休克症状仍未改善,特别是伴有少尿且周围血管阻力处于正常或较低水平的患者;
用法用量:采用静脉滴注,开始剂量为1-5μg/kg/min,在10分钟内以1-4μg/kg/min的速度递增,以达到最大疗效。
禁忌证:对本品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嗜铬细胞瘤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禁用。未纠正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室颤患者禁用。禁止与环丙烷和卤代烃麻醉剂一起使用;
起效时间:静注5分钟内起效,持续5-10分钟,作用时间的长短与用量不相关。
2、洋地黄类、利尿剂无效的心功能不全
适应证:针对经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剂治疗后无效的心功能不全患者。
用法用量:可参考上述休克治疗的用法用量,根据患者具体心功能情况调整剂量,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禁忌证:同上述禁忌证情况(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同上述起效时间相关描述。
3、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
适应证: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即常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开始剂量为0.5-2μg/kg/min,逐渐递增,多数患者至1-3μg/kg/min可生效;
禁忌证:同上述禁忌证情况(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同上述起效时间相关描述。
4、闭塞性血管病变患者
适应证:适用于闭塞性血管病变患者,改善其血管相关症状和血液循环;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开始1μg/kg/min,逐增至5-10μg/kg/min,直到20μg/kg/min,以达到最满意效应;
禁忌证:同上述禁忌证情况(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同上述起效时间相关描述。
5、危重病例
适应证:用于治疗各种危重病例,以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和病情预后;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开始5μg/kg/min,逐增至20-50μg/kg/min,以达到满意效应;
禁忌证:同上述禁忌证情况(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同上述起效时间相关描述。
四、多巴酚丁胺的临床应用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72岁,缺血性心肌病(LVEF 30%)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入院。在利尿剂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10μg/kg/min静脉泵入,48小时后呼吸困难缓解,BNP从1500pg/mL降至600pg/mL。
1、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的心衰,包括心脏术后所致低心排,作为短期支持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因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而引发的心力衰竭,涵盖心脏手术之后出现的低心排血量情况,可作为短期的支持治疗手段。
用法用量: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起始剂量为2.5μg/kg/min,通常维持在2.5-10μg/kg/min,若患者能够耐受且有必要,可逐步增加至20μg/kg/min,持续用药时间不宜超过3-7天。
禁忌证:尚不明确(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静脉注入后1-2分钟内起效。缓慢滴注可延长到10分钟,一般静注后10分钟作用达高峰,持续数分钟。
2、心原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
适应证:用于治疗心原性休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剂量为2.5-20μg/kg/min,具体的治疗时间以及给药速度需依据患者的反应来决定。
禁忌证:尚不明确(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同上述多巴酚丁胺治疗心衰的起效时间描述。
五、间羟胺的临床应用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45岁,腰麻下行剖宫产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平均动脉压 50mmHg),快速输液无效后给予间羟胺2mg静脉推注,继以10mg/h静脉维持,血压稳定在85/50mmHg以上。
1、椎管内阻滞麻醉时急性低血压、出血、药物过敏、手术并发症及脑外伤或脑肿瘤合并休克而发生低血压
适应证:适用于在椎管内阻滞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急性低血压,以及因出血、药物过敏、手术并发症、脑外伤或脑肿瘤合并休克等情况所导致的低血压。
用法用量:
①肌内或皮下注射:剂量为2-10 mg/次(以间羟胺计),重复用药前需对初始量效应至少观察10分钟。②静脉注射:初量0.5-5mg,重症休克者可继而改为静滴,将15-10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氯化钠注射液500mL 中,调节滴速以维持合适的血压。③极量:一次100mg(每分钟0.3-0.4mg)。
禁忌证:尚不明确,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起效时间:①肌注10分钟或皮下注射5-20分钟后血压升高,持续约1小时。静注1- 2分钟起效,持续约20分钟。
2、心原性休克或败血症所致低血压
适应证:用于治疗心原性休克或败血症引发的低血压;
用法用量:同上述间羟胺治疗其他低血压情况的用法用量;
禁忌证:同上述尚不明确情况;
起效时间:同上述间羟胺起效时间描述。
-END-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小熊>,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